- 电 话:4008900021
邮 箱:wanyuyiliao@163.com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建国路79号华贸中心塔2-9层
最近几年,报道较多而同时也是争议最多的胚胎室的“先进”技术主要有:
胚胎胶和粘结剂;
胚胎延时成像技术(Time Lapse);
胚胎植入前遗传学筛查(PGS) ;
线粒体含量检测;
辅助孵出(AH)。
从安全性和有效性角度来考虑,这些诊疗项目,首先应该通过动物模型测试,然后在临床中进行试验来确保安全。最终需要有高质量的临床随机试验RCT研究证明其安全有效。而且,还需要对后代进行长期的随访来检验安全性后,这种新技术才能被认为是“常规技术”,从而在临床上广泛使用。
但令人担忧的现状是:在缺乏循证医学证据的情况下,很多IVF“附加”的“先进”治疗技术,常常被常规而广泛使用,而且患者还要承担额外费用。在RCT研究证实无效后,这些技术将随之会被取消。
早期的研究报道,使用“纤维蛋白粘合剂”可以让胚胎粘附于内膜,降低宫外孕发生率,增加活产率。这一结果令人鼓舞,一时成为广为流传的“秘方”。
但是,在随后的临床使用中并未显示出可靠的、显著的改善结局的效果。
又有研究认为,在胚胎移植液中添加透明质酸,可以提高胚胎移植效率和着床率,但由于发表的结果在研究设计上存在较大问题,因此,透明质酸的使用仍然存在争议。
2015年最新的一项临床研究发现透明质酸的添加,并没有提高种植率和临床妊娠率以及活产率,同时使用透明质酸组的婴儿出生体重增加。目前有临床证据提示,移植液中添加透明质酸可能有益,但尚需要进一步的RCT研究来评估其有效性。

延时成像技术是一项胚胎实时成像观察系统,在IVF治疗中,延时成像技术的有效性一直备受争议。Rubio等人在2014年进行了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RCT研究显示,与常规培养和形态学评估相比,延时成像技术使临床妊娠率增加了9.7%。而这一结果在Cochrane的一篇回顾性综述中被推翻,该综述结论认为:基于活产、流产、死产的数据,并没有充足证据可以使我们选择延时成像技术评判胚胎。
笔者认为,不可否认,该技术在很多方面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例如它可以发现胚胎培养过程中发生的重要事件,方便胚胎室进行质量控制和教学应用,同时也能为病人提供更多的信息。但是否真的可以提高活产率,而对患者有益,则需要更多的观察和研究。

胚胎植入前遗传学筛查是对早期胚胎染色体数目和结构进行检测,选择染色体组成正常的胚胎移植。早期很多研究证实了卵裂期胚胎非整倍体比例可高达50%, 通过细胞或分子遗传检测技术挑选整倍体胚胎,可以提高活产率,但随后的研究结果确并没有证实预期的结果,当时推测可能与活检及诊断技术相关。
于是人们又改用Day5囊胚期的胚胎外滋养层细胞活检结合全基因组测序技术,认为可以发现更多的非整倍体,提高种植率,大大缩短了妊娠需要的时间,降低了复发性流产率和反复种植失败率。
但目前相关的临床研究结果均不支持这个结论,甚至针对高龄人群反而降低了移植机会和活产率,因其设计缺乏严谨性而被质疑。目前,两个大规模的RCT研究正在进行中,相信很快就有结果。或许这些研究会为PGS的应用价值提供强有力的证据。

线粒体是细胞的发电机,负责细胞的能量供应。研究表明,成熟卵子有约10万个线粒体DNA拷贝数,直到发育至囊胚期才开始复制,随着受精卵的分裂,线粒体DNA随机分到卵裂球中。
近期两个RCT研究提示,线粒体DNA拷贝数与囊胚的种植率呈负相关。研究结果指出,种植成功的整倍体胚胎线粒体DNA含量往往低于临界值。
相反,种植失败的或者非整倍体的胚胎线粒体DNA含量往往较高。
但这个结论并没有得到重复验证,有的研究发现胚胎发育潜能与线粒体DNA拷贝数无关,迄今仍然没有足够大样本结果显示通过检测线粒体DNA的含量可改善活产率。
1990年,Cohen等人指出,在透明带上创造一个缺口可增加部分患者的种植率。辅助孵化的方式主要有非接触激光法,机械法、酸溶解法,目前主要用于D3/D5/D6延长培养的胚胎。
理论上该技术主要适用适应的人群为:高龄、吸烟者、高FSH患者、以及冷冻后复苏周期的胚胎。三个系统回顾分析结果显示,辅助孵出可增加临床妊娠率,但并没有增加活产率。
2013年NICE 指南中并不推荐常规做辅助孵出,因为其并不能提高妊娠结局。
但本中心的临床结果表明,对于高龄、透明带异常和复苏周期的胚胎,辅助孵出可以改善临床妊娠率。因此本中心会根据患者情况针对性开展辅助孵出技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