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 话:4008900021
邮 箱:wanyuyiliao@163.com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建国路79号华贸中心塔2-9层
编辑:admin 文章来源:未知 时间:2022-01-19
1997年,英国的医生尝试将年轻女性卵母细胞5-15%的胞质注入一位40岁高龄女性的卵母细胞中,使原本衰老的卵子重获青春,最终实现了做母亲的梦想。这是世界上第一例经卵胞浆捐赠技术出生的婴儿。
PNT是指精子与卵子受精形成双原核受精卵后,将来自高龄或疾病的父母双方受精卵的一对雌雄原核,转移至一枚去掉了原核的年轻健康的受精卵卵浆中,形成新的受精卵,体外培养后移入子宫。该技术的优点在于:双原核体积较大,利于胚胎师进行显微镜下转移操作;同时,由于转移发生在受精之后,形成的原核胚胎对体外操作的耐受性较强,易于存活。
GVT技术是指取出患者生发泡期(GV期)未成熟卵母细胞的细胞核,移至一枚来自捐赠者的去掉核的健康同期卵子中,之后进行卵母细胞体外培养、受精及胚胎移植。理论上,该技术极具优势,GV期卵母细胞处于成熟过程的上游阶段,于这一阶段进行移植操作,理论上可使卵母细胞获得更强的发育潜能,最大可能的降低染色质错配及非整倍体发生的概率。然而,核转移操作毕竟对卵母细胞造成伤害,经GVT操作的许多卵母细胞在体外无法培养至MII期,效率太低了,这一难关也正是全球科学家不断努力的方向。
染色质转移技术是指将患者处于MII成熟期的卵母细胞的胞核取出后,移入去掉核的捐赠者MII期卵子中,形成一枚新的卵母细胞,再与精子受精,体外培养后行胚胎移植。该技术的优点是:首先,与PNT技术相比,不需要损毁受精了的胚胎,极大程度的规避了伦理问题,因为在很多文化和法律中,把受精了的胚胎视为一条生命。同时,经CT操作的卵母细胞后续的受精、体外培养及冷冻技术日益成熟,可操作性强。
事实上,原核移植技术(PNT)时,为了避免损毁胚胎的伦理挑战,临床上往往采用异常受精后形成的单原核或三原核胚胎进行去核操作,TA们原本是要废弃的。这些异常受精的胚胎的胞质中,是否会有异常基因表达,是否影响胚胎发育及子代健康,仍然是悬而未决的问题。这些问题都限制了PNT技术的应用。因此,近些年,染色质转移技术(CT)在卵胞浆捐赠的延伸技术中占主导地位。
一类是卵母细胞功能减退的患者:注入年轻卵母细胞5-15%的胞浆,就可以给衰老卵母细胞带来足够的养分以实现后续的发育。
第二类则是患有线粒体遗传病的患者:因为卵子中线粒体DNA的纯母系遗传,这类患者是无法拥有自身健康的后代的。PNT及CT相应的核移植技术,可以尽可能多的去除患者异常和老化的胞质成分,使致病线粒体DNA的载量低于3%,低于大多数线粒体疾病的发病阈值,从而使患者获得健康后代。
2003年,在美国,通过PNT技术诞生了全球第一例线粒体遗传病母亲的健康后代,通常我们称为“三亲孩子”。
图:瓶颈效应(Mitochondrial bottleneck)
无论是传统的卵胞浆捐赠还是后续的延伸技术,所形成的胚胎都具有两种线粒体DNA:生物学母亲的线粒体DNA及捐赠者的卵母细胞线粒体DNA。
该技术诞生的后代,理论上说有2位母亲,一位父亲,这带来了复杂的伦理问题:因此,在我国,目前为止该技术仍被禁止。
另外,对于线粒体遗传病的患者而言,虽其直系后代致病线粒体DNA载量低于发病阈值,但由于生殖细胞线粒体DNA的嵌合状态,其子代仍然有患该线粒体遗传病的可能,即所谓的“瓶颈效应”。因此,进一步减少核转移操作时携带的胞质线粒体DNA的量,是目前该领域的另一大热门研究方向。